学习德语过程中得到的一些教训
1. 终身学习
在德国的头一年一直在语言学校上课,当时想着尽快通过德语考试,以为有了一定德语基础之后,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提高”。后来发现自己错得离谱,如果想要“不知不觉提高”,必须要对德语文化环境足够熟悉,而且要有足够的德语基础,这样才能很快学习新的单词和句子,而我那点儿基础根本不够。
所以学习语言其实是终身的事情。如果想要真的掌握一种语言,必需要经常学习,甚至每天学习,不是通过某个考试或者学到某个阶段就万事大吉了。在德国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不再需要学习新的语法和单词,但每天的生活就是在温习,只不过没有当初那么痛苦罢了。“终身学习”听起来很辛苦,不过好消息是,既然需要长期努力,也就没有必要着急和焦虑,坚持每天学习就是了。
2. 刻意学习
来德国之前就有同学告诫我:“千万不要再闷头学习语法了,学一点基础之后就要多出去和当地人交流!” 这种想法并不实际。德语中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很多,语法也非常严格,不经过几个月的训练,根本无法说出正确的句子,更不用说和别人交流了。在交流中学习的前提是,你需要明白别人在说什么,然后和学到的东西对比,从而改进自己的语言,否则完全一头雾水,连猜测都找不到线索。国内外语教育是缺少交流训练,但并不意味着要求背单词和做阅读是错的。
而当和本地人聊天的时候,重点往往不是语言学习,而是交流或者对某件事情发表看法,所以当别人能够听懂的时候,即使你的语言很烂,他们也不会帮你改正,不然交流随时中断,非常尴尬。再说本地人也未必懂得如何教别人学习语言,就像并不是每个中国人都是中文老师一样。教学是一种需要专门学习的技能,需要的天分和时间并不比学习要少。
3. 分类记单词
背单词永远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单词书我也买了好几本,发现还是分类记单词效果比较好,比如按照“家具”、“工具”等分类。刚到德国的时候我买了不少贴纸,把家里的家具都贴上了德语名字,看到就念,效果还不错。仔细想一下,其实很多日常用品的名字在每天的对话中都会出现,每次出现都是一次温习,不过用母语的时候我们不会去注意。
形容词、动词以及副词往往有多种意思,最好放在句子中去记,这样会有 Context ,不容易混淆用法。我以前比较懒,总觉得记一个单词比记一个句子省事儿,后来还是要不断重复去记单词,实际上更浪费时间。
4. 不要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不能脱离 culture context 单独存在,我是在学德语之后才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学习德语的时候尽量使用德德词典,而不是德汉词典,一开始可能会很吃力,但它会慢慢帮助你熟悉德语中的语境,也能让你学习用德语思考。如果每次和别人交流都先用中文思考然后在脑中翻译成德语,肯定没办法和别人流利地交流。
5. 发音很重要
以前学英语的时候并不注意发音,老师和周围的同学能听懂就行了,而实际上正确的发音是非常重要的。中文和德语也不属于同一个语系,很多德语中的发音在中文中都没有,所以我们常常就会用我们以为的相似的音来替代,不过在德国人听来那就是天壤之别。在语言班上我说的德语周围的中国同学都能听懂,但进入大学之后,仅仅是重音读错周围的人就听不懂了。
如果发音不标准,听力往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这非常妨碍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有时候听到同学说到一个生词,想去查词典,但因为不能从发音中判断出拼写,根本无从查起,只好硬著头皮让同学帮忙输入。因为中国学生很多,语言班的德语老师就常常用汉语中的“我问你”和“我吻你”来强调发音的重要,可惜我当时不太能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