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有两种人。前者偏爱安稳,喜欢岁月在波澜不惊中悄然而逝,坐看细水长流;后者则渴望变动,在生活的起伏中寻找刺激,用以保持生命中那份不断向上的激情。他属于后者。
他曾是乡野间一个自由散漫的少年,远离书桌,只求痛快洒脱;他也曾是北外里一个勤勉的身影,在图书馆里数过了无数天黑天明。只身在异国求学的四年里,他饱尝了孤独的滋味。如今,他站在讲台上,被越来越多的人信任和尊敬。他是李刚,北京新东方德语老师,一位思考者和践行者。
初见李刚老师时,他正准备面试一个应聘者。身着黑色体恤的他显得严谨稳重,身材高大,举止之间却无半点逼人之势。也许是六年的教师生涯养成的习惯,在交谈中他总是十分认真地倾听,耐心回答每一个问题,简洁而清晰。这样的李刚老师,很难把他和爱骑马、爱运动的大男孩联系在一起。
与德语结缘走进大千
高三那年,李刚老师来北外参加德语培训,继而改变了人生的轨迹。“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什么是所谓的大学。一切都太美了。我觉得有生之年如果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安静读上几年书将会是非常幸福的事情。那时候我突然觉得我应该好好学习,我应该试一试,考上大学。”在环境的熏陶下,原本浮躁的心慢慢平静了。在一年的时间里,他一边专心学习德语,一边补习高中的功课。李刚老师渐渐发现自己喜欢语言,因为和理工科不同,语言是自由的学问。“同样是一句话,你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表达起来更是千差万别。”这是和语言结缘的开始,到现在为止,他已经能说德语、英语、日语等多门语言。
曾经赴德留学的李刚老师回忆起独自在海外求学的日子,他说,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孤独感。“不管你德语说得再好,也很难融入到别人的文化中。那里虽然也有很多的中国人,但大家彼此之间并不熟悉,很少有深入的交流。”有感于此,他在德语学习的圈子里建立了一个叫“红花会”的组织。会员主要是学习德语的在校大学生,他们把李刚老师称为“红花会舵主”。在这里大家彼此交换一些德语学习资料,或是举办一些聚会。李刚老师说,他希望大家在到德国留学之前能够彼此熟悉,多认识几个朋友,到了国外彼此依靠。
“我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就是行万里路胜过于读万卷书。如果我有机会去走的话,我愿意亲身去走去体会。出国能让我学到很多东西,那些是在书上学不到的东西。”这是四年的留学生涯带给李刚老师带来的最大收获。他爱上了旅行,更坚信,人应该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留下时间去旅行,做一个行动者。再度回国时,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心态上他都做好了准备,去迎接工作中的挑战。
讲台之上的变与不变
第一次踏上新东方的讲台是2007年,那时候二十多岁的李刚老师面对的学生也是平均年龄在二十岁的大学生。时光荏苒,如今已进入而立之年的他仍然每天和青春年少的学生们在一起。这正是教书这份工作最吸引李刚老师的地方。“这份工作让我一直和年轻人在一起,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向上的感觉,这让我觉得我还不老。永远都能在他们身上学到一些年轻人的东西。”因此在讲台之上,他永远保持着积极昂扬的姿态。抱着不变的年轻心态和学生们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在李刚老师所带的第一个班中,有一学生曾说:“老师我觉得您讲得很好,希望有一天您能做到这个行业里的凤毛麟角。”从此,凤毛麟角这四个字深深刻在李刚老师心中,成为他前进的永恒动力,鞭策他不断完善自己。“我应该做到这个行业的凤毛麟角,我要试一试。我其实不是很在意同学们说我课讲得怎么好,这样的评价对我并不重要。我更想听到的是他们觉得我哪里不好,然后立刻改。”这种严谨负责的态度始终贯穿在他的教学之中。为了讲一小时的课,他的备课时间要达到三个小时。虽然也会感觉到疲倦,但是同事之间的支持和学生取得好成绩之后的成就感则会消除一切困难和烦恼。
对于“凤毛麟角”,李刚老师在心中早有了自己的标准。他认为,作为一名老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语言,更重要的是把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传达给他们。在自己的教学中,他也是这样实践的。在德语课上,除了常规的练习,他会为学生选取一些德语电影,使大家对德国文化有更加丰富的认识。让同学们真正对德语产生兴趣。课堂之外,他会引导同学们去思考人生找寻自己的理想,帮助大三大四的孩子在人生的路口做出尽量正确的选择。在学生们眼中,李刚老师是敬业的,敬业得甚至完全忘掉了自己。
讲台之下的
教书之外,他也常常回忆起自己做过的诸多选择。李刚老师坦言,他觉得非常幸运,因为自己会干的和想干的恰好是一样的。2016年6月晋升为德国部总监,次年在天津新东方担任小语种部教学总监,而后因行政类工作占用了教书时间,2017年10月毅然决然的辞去所有管理职务,只当德语老师,回归最纯粹的三尺讲台。他喜欢语言,热爱教书,于是在新东方找到了一个舞台,并且因为这份工作足够自由,他有足够的时间去旅行,去摄影,去读书,去体会人生中无数的可能性。
岁月没有使他变老,而是让他变得更加成熟。现在手中常持一串佛珠的李刚老师,在不断追求向上之外慢慢参悟淡泊的真谛。他并非信佛,只是希望在佛学中寻求一点精神上的依靠。在人生的方向已经确定的今天,他希望自己能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学会淡泊名利,对外物永远保持一种知足的心态。这种知足不是止步不前,而是不为外物所累,专注于内心。也许唯有这样,他才能找到一直向往的永恒的自由。
“我喜欢语言,喜欢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