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日剧,生活会如何改变?
看《孤独的美食家》,爱上了一人食;
看《小森林》,向往返朴归真的生活;
看《深夜食堂》,习惯倾听身边的故事;
看《寿司之神》,敬仰“匠人”精神的执着;
善待食物、崇尚自然、敬畏生命,热爱人生;
这或许就是我们人类最初的样子吧!
● いただきます(罗马字:i ta da ki ma su)。这恐怕是日本影视剧出镜率较高的词汇了。中文意译为“我要开动了”,除了表现日本人比较有礼貌外,我想更多是出于对食物的尊敬。
小森林
由于土地狭隘,自古物资匮乏,信仰自然……使得日本人对待食材/食物有着充满爱意的尊敬。这一点在日本影视剧中可见一斑,日剧中登场频率最高的演员恐怕“食物”要单列一项,因为“烹煮食物”这一场景是必不可少,且浓墨重彩的。有时候,日本导演直接就淡化情节,直接让食物扮演主角了。
比如《小森林》这部电影,虽然主旨是“返朴归真,崇尚农耕”。可长达四个多小时的电影,剧情几乎根本不重要,着墨点完全是在各个季节的农作物与时令菜的烹饪。
如果你能真正看下来,你或许会发现:原来与食材亲密接触是那么温馨,观看食物由生到熟的过程可以那么美,一顿饭可以投入那么多的情感。
● 人的生中不总是需要豪情壮志,有时也要有一些小确幸。比如像井之头五郎一样,完成工作后,安排自己独处的时光,寻觅时间的美味,然后满足地大叫:うまい(罗马字:umai)。
孤独的美食家
对吃进口里的食物发自内心甚至是夸张的感叹,这可能是最能表现日本人吃货本质了吧。吃到美食,他们甚至感动到流泪,极具代入感。
也许真正的味道也不见那么好吃,可是在享用美食的那个状态,我们无疑是解放的,正如五郎所说的:
“不被时间和社会束缚,幸福地填饱肚子的时候,短时间他内变得随心所欲,变得‘自由’,谁也别打扰,毫不费神地吃东西的这种孤高行为,只是这种行为能够与现代人平等,能够最大程度得到治愈。”
● 跑步感觉自带背景乐,跑起来就觉得自己像是日剧里的人物,一直奔跑下去。
垫底辣妹 \ 求婚大作战
无论开心,还是沮丧,还是告白成功,甚至感情破裂,都可以日剧跑。因为不管发生什么事,带着什么情绪,只要跑起来好像真的就不一样了。
● 对静谧小巷里的小店有奇怪的执念,总是想进去探个究竟,期待一些意外的际遇。
深夜食堂
城市最美的时候,是深夜,特别是人群沉寂,喧嚣褪去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城市,没有了浮躁的虚华,那些灯影阑珊走出的人群,也逐渐私下一日伪装的面具。走进一间不用设防的无名食堂,在消除饥饿的间隙,毫无顾忌去讲述自己的那些心情。
只有吉祥寺是想住的地方吗?
靠着一个表情包就让全世界都知道了熊本县,甚至是为推广东京街道专门拍一部日剧,日本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国度,它用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燃起你想要去日本的欲望。
● 一个人可以坦然地自由自在地做各种事情,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打扫屋子。
家族的形式
日常生活中充满了美,即便是细枝末节,其中也有很多美的事物,一旦你发现了,就会多出很多快乐。一个种花草,一个人做饭,一个人打扫卫生……
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因为日剧式的仪式感变得非常美好,让人沉浸其中。
● 越来越明白自己喜欢的风格,找到让自己感到舒服自信的着装。
东京家族 \ 下妻物语 \ 步履不停
日本风格的包容性已无需再多说,既可以清心寡欲似性冷淡,又可以是繁复多彩的lolita,甚至是夸张到瞠目结舌的 Ganguro。坚持自己的风格且不在意他人目光,真的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
最让我感慨的是,即使七八十岁了,日本的老太太也照样可以把钩花背心和碎花裙子穿戴得体。其实我们中国在建国之前,很多大家闺秀都是这样的。可惜,后来我们都忘了。
● 日剧提供了关于家的各种可能性,让人对拥有自己的一间屋子充满期待。
我的家空无一物 \ 校对女孩河野悦子
日剧里的每一间屋子都像是主人公真真正正生活其中的家,而不只是为了拍剧临时搭建的布景,正因为如此,日剧提供的生活方式也不知不觉影响着我们。
● 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和生活方式,尊重任何一个群体,也可以按自己想的生活,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海鸥食堂 \ 重版出来 \ 如父如子 \ 哪啊哪啊神去村
现在很流行一个匠人精神,每个人都说一定学习这种可贵的精神。其实真正的匠人精神,是指要保证温饱问题,要有传承性,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领悟。
而我们常说的匠人精神真正的对应的是日剧里的这个状态。即:一个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件你喜欢的事。
的确,如果我们每个人踏踏实实做一件事,只要这件事是你喜欢的,你的积极感就会很强,幸福和满足感也会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