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孙子的来历
2010年11月24日,2010年广州亚运会在奥体中心场继续进行。女子撑杆跳决赛,日本选手我孙子智美以4米15获得第三。
对,这个日本女选手名叫“我孙子智美”,因为姓“我孙子”,被无数中国网友记住。
日语专家介绍,在日本,“我孙子”是个常见的姓氏,还有点贵族味儿;而且这还是个很普遍的地名,东京、大阪都有地方叫“我孙子”。
关于“我孙子”的由来,一般认为有两种说法。
在日本最早的一部典籍《古事记》中,就有这个地名,日语读“阿比古”,发音和“我孙子”是一样的,时间长了,人们就都统一书写为“我孙子”。
另一个说法是,古时候,日本本地有很多外来人聚居,其中来自印度支那的一支,当地土语称之为“阿比那古古”,有“火神”之意。这批人住在千叶附近,为表示对祖先的怀念,后人就称当地为“阿比那古古”,也就是“我孙子”。
此外,“我孙子”作为姓氏,则还有个传说。最早姓“我孙子”的日本人,是从皇宫移居出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姓还颇有些贵族味儿。
日本20大姓氏
日本人是世界上姓最多的民族
前20位的姓氏
历史沿革
日本是受中国的汉文化影响而以汉字取用姓氏的国家。日本在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的成立才开始产生姓氏。公元670年,开始编制最初的户籍。这就是日本史上的《庚午年籍》。自此,日本由“部民”制社会迈进了“公民”制社会。当时,各部落豪族的氏贱、家人、奴婢等都没有姓氏。社会上的平民、游民,更是一盘散砂。
为了突击编户造籍,没有姓氏者可以任意取个代号,以作姓氏,交差律令。因此,“一井、一木、一色、一尾、上下、和气、左右、前后、火山、热海、温泉、满身、汗、大粪、小穴、瓶子、布袋、早乙女、不入斗、一二三、三五七、九十九”等都成了百姓的姓氏。直到明治时代,即1870年,政府颁布了“平民姓氏使用认可令”后才制止了各种膨胀系数,固定了现存的姓氏。
所以,可以明治时代作为分野,把日本人姓氏的来源分为“明治前”和“明治后”两大块。因为姓氏在日本古代是一种特权,不是你想有就能有的;但到了明治维新后,姓氏权就变得普及和随意了。
日本古代姓氏来源
日本古代姓氏的来源在古代,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传统贵族的姓氏。
日本的姓氏之间也有尊卑贵贱之分。最高贵的姓氏莫过于出自天皇家的五大姓氏,分别是源、平、藤原、橘和丰臣。这五大姓氏的祖先均是出自天皇之后(或者是冒认天皇之后又被天皇承认的,如丰臣秀吉),属于从皇籍降为臣籍的名门望族,享有其他姓氏门族所没有的特权。比如源氏,作为皇族成员臣籍化后的武士首领,是唯一拥有成为征夷大将军资格的氏族。包括日后从源氏衍生出去的足利、德川等家族,其实都是因为出自源氏,才具有成为征夷大将军的先天条件。强大如丰臣秀吉、霸道如平清盛,却由于没有源氏的血统没能就任征夷大将军。
第二种是源于地名的姓氏。
日本人有以居住地为姓的传统。比如战国的羽州豪族安东家,到了丰臣秀吉时代,安东家的领主安东实季被赐予秋田郡。于是安东实季索性以新的封地为姓,改姓“秋田”。
第三种是源于居住地附近的特征。
比如田边、田中、村上等等。
第四种是源于物件。
比如楠木(一种树木)、机(桌子)等等。
第五种是源于信仰。
比如天道、星等等。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打破了自古以来的姓氏特权,实现了姓氏平民化、普及化政策。理论上来说,只要你敢去登记,你马上可以开创一个新的姓氏或“继承”一个古代贵族姓氏。因此,近现代的日本出现了许多千奇百怪的姓氏,也冒出了许多山寨贵族。比如性感女神藤原纪香,虽然她姓“藤原”,但她与贵族五摄家的藤原氏却毫无关系。
更奇怪的姓氏
第29任首相犬养毅(1855年—1932年)
此外,比起我孙子更奇怪的姓氏还有很多。比如龟(这个中国人应该不会用,但日本人认为龟长寿,很吉利)、百目鬼(怪不得叫鬼子……)、色鬼(也很贴切嘛)、犬养(狗样的?)、猪苗代、虾夷(大和朝廷对北海道的蔑称)等等。
有些字面上的意思本身就是一种侮辱,但不知道日本人为什么要以此为姓。是历史的问题?还是文化的传承?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古代的日本人比较迷信,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不少新生的日本婴儿都会夭折。为了令孩子们健康成长,日本人会为儿子起“弃”、“拾”这样的名字,表示儿子是弃儿或者是捡回来的。他们相信,这样死神就不会夺走他们的儿子。同样道理,出于一种民俗或者信念,把自己家族的姓氏改为一些字面上看上去不雅、不祥甚至不知所谓的姓,或许这就是古代日本人趋吉避凶的一种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