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文学艺术中还是在我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中,数字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我们时时刻刻都会与数字打交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字也是我们的朋友,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各个国家地区的历史文化差异,每个地区、民族、国家对于数字的定义以及数字所蕴含的意义也不同。
世界上的大多数民族都有各自民族所喜爱的、认为比较吉利的,甚至是被称作“圣数”的数字。
比如我们中国人喜欢“6”“8”等偶数;而日本人则相反,他们喜欢奇数。
日本流行一种说法:中国是偶数文化,日本是奇数文化。也就是说,中国人喜欢偶数,日本人喜欢奇数。
这是为什么呢?
日本人这种“奇数崇拜”的观念在他们日常生活与风俗习惯中也是有迹可寻的。
他们视奇数为吉祥:婚礼上使用的酒杯为每组3只;来宾赠送的礼品要成单捆扎;礼金也以1、3、5万日元居多,甚至酒宴上的生鱼片,片数也必须“落单”。
有人把日本文化称作“奇数文化”,最明显的如俳句为3行17音节,5、7、5格律;歌舞伎的剧名不是5个字就是7个字;“文乐”(木偶剧)的操纵者有3人,分别摆布木偶头部、左右手和脚的动作。
即便是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如男孩节(5月5日)、女孩节(3月3日)等,也全都选定在奇数的日子。
除此之外,日本的建筑讲究非对称性和不匀称,格子窗、栏杆等都是简洁的直线,而不爱用几何式整齐、对称的造型。
在龙安寺、大德寺等枯山水式庭园,踏脚石均按7-5-3或5-7-7的数目组合排列;连园中的植物也有数量限制,通常为3-5-7-9-11的奇数组合,以呈现诗词般的韵律之美。
日本人如此崇尚奇数,可能与禅宗和阴阳思维有关。
禅宗主张在不平衡中求平衡;阴阳观则以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后者是不吉利的象征,受其影响,不少日本人把夫妻看作一个整体,觉得成双的东西反而容易分离。
他们在园林建筑中刻意追求不均齐和不对称,也是想通过迂回曲折且波澜迭起的视觉形象,来传达非平衡性的间隔之美。
从这一思维方式引申开来,世界也成了不可切割的数字,他们试图用肉眼去窥探看不到的极乐净土,以有限的生命去成就不可能成就的事。
有趣的是,日本儿童节也喜欢选7、5、3的奇数日子,与日本插花艺术的基本比例一致。
把人的成长与花的绽放,把人的命运与花开花落联系起来,也是日本文化的一个特点。
在日本,有个关于彩虹的有趣故事,铃木孝夫的《彩虹是七种颜色吗》中,对不同国家的人认为彩虹颜色的数量进行了有趣的分析。
在日本,彩虹被认为是七种颜色,而在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中,彩虹有时有五种颜色,有时是六种颜色。
在日本,彩虹的七种颜色是红、橙、黄、绿、青、蓝、紫,而在英语中则是red、orange、yellow、green、blue、indigo,在解释支持purple的西洋圈六色时,都不正确,所以七色和六色是不是反映了奇数文化和偶数文化呢?
各国文化的不同,对数字的理解也不同。
占卜中使用的五芒星和六芒星是表示星星的意思,五芒星作为安倍晴明的桔梗纹而广为人知,是阴阳五行的象征,代表金、木、水、火、土。
而六芒星是犹太教的象征“大卫之星”的形状,画作两个三角形,也被认为是阴阳合体的形状。
星星本来是球体,表现出来就是五边形或者六边形,五芒星反映了奇数信仰,六芒星反映了偶数信仰。
无论是奇数文化还是偶数文化,因为历史文化的不同,在认知和文化上也有着很大差异,求同存异,互相尊重,才能让各色各异的文化共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