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多愁善感在世界上大概是出了名的。看日本的电影电视剧,常常不习惯其无时无刻不在显露的悲情。日出日落,一草一木,几簇淡烟,数行霜树,在日本人眼里,都可能成为悲哀的理由。有时真让人困惑:一个宣扬武士道精神的国家,一个发动战争屠杀邻国无辜、杀人如麻的国家,那些人又何以如此敏感与脆弱?
看川端的《雪国》,读到作品中的人物岛村看到两个偶然相逢的人在车站作别,那姑娘说出一句“有缘还会相逢的”,竟“情不自禁,眼泪都快夺眶而出”这段 文字时,总有点不可理解:至于吗?日本文学,总是缠绵在这些看似莫名其妙的悲哀之中。
日本人将这一精神称之为“物哀”。关于“物哀”之义,说法也不太一样,只因这个词本就是一个玄妙之词,其义也就很难确定。反复读了 川端等人的作品,你大致上会有一种意会:人面对眼前风物,或是内心就已驻有悲哀、哀伤、伤感、忧愁、苦闷之类的情绪,或是因为这些风物的姿态、颜色、气味、枯荣与涨落的动感情状诱发了这些情绪,从而在物我之间,产生一种互长互消、互渗互动的情感之流。
川端写了那么多小说与散文,但写来写去,也就是在那些情绪之中辗转反侧。仔细分析起来,日本文学的物哀传统背后,可能有着一个日本人的樱花情结。世界上,没有一种植物能像樱花那样,居然能对一个民族的生存信念、生活趣味与美学格调发生如此深刻的影响。只因为此种植物太不一般了。见过樱花、 身临其境的人,大概是很难不会为之动心的。每年三月,春意料峭,日本列岛,几乎到处都有的樱花,就会在南来的春气中,由南到北地开放。
易开易落、稍纵即逝的预设品性,终于使它们不能在枝头长栖,转瞬间便如风流云飘。樱花是含了神谕的。大和民族几千年来,每年的春天,都要站 到这些古怪的树下,来聆听神谕。聆听的结果,就是从骨子里觉得人世无常、一切成空,最终孕育了“物哀”。
如需进一步了解,或有任何相关疑问,欢迎在线咨询小语种老师。如果您对自己是否适合学习小语种还有疑虑,欢迎参与前途出国免费评估,以便给您进行准确定位。
如需了解更多小语种及留学资讯,欢迎关注“沈阳新东方欧亚教育”。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小编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