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中的「美意識」指的是某人的美感,这个词是日语中最接近英语里的“美学”的词。然而,比起这种仅仅为艺术存在的哲学,「美意識」这个概念更能综合地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这把“语言伞”下有许多美学理念,但是这里将要介绍的只有「美意識」的七种形态。
美学的词汇在任何语言中就像一个迷你太阳系,每一个单词都像重力一样,把那些相关的星座粘合在一起,并使其保持着各自的轨道。这些单词之所以可以代表这么多的意义,是因为它们虽然读起来极其简单,但却累积了层层内涵,在数十年,甚至数百年里被使用着。
“雅”可以被翻译成恳挚谦恭,日本平安时代(794~1185)的贵族宫廷推进了这个审美理念。“雅”一词与miyako(都)相似,二者都有精炼与优雅之义。在平安时代,日本之都就是“雅”之都。培养“雅”需要做到:1.要除掉一切庸俗、荒谬、粗鲁、鄙陋;2.注重外表且有礼貌,尽可能地达到优雅的极致。除器物和阅历层面之外,人也可以是“雅”的,大雅之人是彬彬有礼、庄严凝重、端庄得体的。
在过去一千多年里,“物哀”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不过回到很久很久以前那个“雅”带来审美冲击的平安时代,人们会用简单的“哦!”或者“啊!”表达惊讶或喜悦。然而直到1200年,那时人们的认识才从简单的“哦!”转变为更加复杂的情感。渐渐地,当人们遭遇到极致而又令人悲切的短暂之美时,人们开始在喜悦之上加上悲伤的情绪。
18世纪时,文化意识向另一个方向井喷式发展起来。学者本居宣长在他写给《源氏物语》的情书中,开创性地展开并论述了日本的文化意识,比如使用了短语“物哀”(翻译为“事物的凄美”、“同情事物”)。他认为,这个概念超出了单纯的悲伤和喜悦,而是标志着“一个深刻的、敏感的、普遍存在的情绪和情感。”
无论物哀是所谓的悲怆还是同情、还是其他固有的概念,其实换句话说这种感觉是一种逆怀旧,一种从未来的角度来看现在的疼痛感。物哀这种意识仍栖息于艺术和日常生活中,在小津安二郎广受好评的电影和每年的自发赏花会中都有所体现。
如需进一步了解,或有任何相关疑问,欢迎在线咨询小语种老师。如果您对自己是否适合学习小语种还有疑虑,欢迎参与前途出国免费评估,以便给您进行准确定位。
如需了解更多小语种及留学资讯,欢迎关注“沈阳新东方欧亚教育”。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小编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