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国立博物馆名誉馆员、前大东文化大学教授古谷稔先生解释书道的形成:
一、定义:文字书写方法的学习;用毛笔将文字端正巧妙表现的书写手法;入木道。
二、初出:平安时代末期,延历寺皇圆(1112—1169)所编的《扶桑略记》,以后直到江户时代没有出现。
三、源流:“执笔之道”(《源氏物语》绘合),“入木之道”(藤原伊行《夜鹤庭训抄》)。
四、变迁:“书”、“笔”、“入木”+中世以后“道”的观念。
五、现在:“书道”≧“书”,“书道”≠“书”。
另外,关于“书法”,古谷先生将其定义如下:书写文字时的笔顺、点画、结构等的一定方式;笔法。中国自古以来就相当重视书法,“永字八法”等基本的运笔法应运而生,为唐宋时代以来,初学者必须学习的。日本所称的书道或书流的用词,在中国是没有的,中国的说法就是“书法”。在日本,书法上产生师资相承的习惯,在贵族阶层中发想出很多口传秘事,造作出故实。
在日本,书道一词最早出现的文献,是《扶桑略记》第六·圣武天皇天平七年(七三六)。依此文献所记述,遣唐使留学生吉备真备(六九三—七七五)在奈良时代远渡中国,学习当时(盛唐)的“书道”,并把中国的书迹带回日本,是比空海(七七四—八三五)更早的事。
可以说,此初出的“书道”两字的词意并不清晰,不过理解为中国的文字书写方法及书法之意则是妥当的吧。
在日本,如上述,平安时代末期的《扶桑略记》之后,到江户时代为止,都没有看到“书道”一词的使用,而取代使用的是“入木”与“临池”。另外,张怀瓘的书论《书断》中云:“王羲之。晋世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此“入木”就是指王羲之笔力的遒劲,进而引申为书法精粹入神的故事,后用于“书道”的别称。
“临池”一词也是“书道”的别称,是由东汉张芝“池水尽墨”的故事而来。
在日本一般实行的是,中国与日本,或汉字与假名,这样单纯的二分化研究方法。有种潮流显示,专门研究中国书法的人是不提及日本书道的。作为日本人,思考日本的书道是当然的,从中国的书法里学了很多,总结则致力思考日本的书道,对研究书道的人来说,是对书界的职责任务。
如需进一步了解,或有任何相关疑问,欢迎在线咨询小语种老师。如果您对自己是否适合学习小语种还有疑虑,欢迎参与前途出国免费评估,以便给您进行准确定位。
如需了解更多小语种及留学资讯,欢迎关注“沈阳新东方欧亚教育”。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小编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