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的历史渊源
德国双元制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中世纪,德国的手工业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各手工业的“工匠师傅”(Meister)可以说都是各自行业的生产主导者,在当时的市民阶层中具有相当的声望和地位。
这一历史渊源,也就演变出了德国著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14、15岁左右的时候,德国青少年们会进行选择,很多孩子不再走学术道路,而是进入职业学习培训体系,这一过程将根据专业和公司的不同,持续2年到3年半不等。
双元制就业
说到德国双元制教育,不得不提起目前的严峻状况!德国引以为傲的“双元制教育”体制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学徒非常短缺,很多职业培训位置空缺!
联邦就业机构统计,特别缺少技术工人的职业群体有30个:
▶截至7月底,这些行业共登记了472.000多个职位空缺。
▶从绝对数字来看,最大的群体是制造业(包括工业机械和精密机械),居然有63.000个职位空缺。
▶在企业中,不仅缺乏训练有素的专家,还缺乏年轻人才。
据统计,德国各行各业缺少大约120万专业劳工。联邦劳动部长海尔(Hubertus Heil)在议会辩论中举例说明这一局面:"眼下,谁若想在柏林找到一名工匠,困难至极;而要是我们有足够的专业劳工,本来可以完成多少事情!"
双元制教育现状冷清,带来的结果就是德国很多岗位缺人手,公交车站缺司机,建筑工地缺工人。那么,面对这一状况,德国政府是怎么做的呢?
德国政府给出了相关解决方案
第一、引进欧盟以外国家的技术人员;
第二、将一部分希望融入德国社会的难民通过职业培训转变为技术人员。
在实践中,第二种方案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也无法弥补技术人员的短缺;
第一种方案会更具有可操作性,那么,如何引进?其中一种方式便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比如:鼓励具备语言基础的中国年轻人,来到德国学习德国的双元制,填补职业缺口。
正如德国手工业中央总会秘书长Holger Schwannecke说:“如果没有足够的双元制学徒,将来技术工人将会短缺。”这已经不再是将来,而是现实面临的问题了。
有想法的,快准备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