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石料理最近一次在上海引发话题,还是在2010年世博会的时候。当时3000元一位的用餐费用使得一家名为“紫”(Murasaki)的临时餐厅成为世博园区最贵的用餐地点。
人们在咋舌惊叹之余,也开始发出疑问,怀石料理究竟有什么?如果当时有人拿这个疑问来问笔者,我定然不能有底气地解答;所幸近日沪上新开出了几家怀石餐厅,几番体验领悟之后,终于能在这里解读一二。
作为日本饮食文化中最高等级的盛宴,怀石料理在满足所有的口腹之欲之外,更像一场关乎礼仪与传统的美食演出。禅意和美食在这场“演出”中达到了极为和谐的共鸣。相传在古代日本禅院清规很严,要求禅僧“过午不食”。
然而缺少饮食在夜里体温下降的僧人实在支持不住,就把石头烤热,揣入怀中,以抗饥寒。后来,戒律渐渐松懈,允许以点心等简单食物充饥,这类朴素的食物被称为“怀石”。
16世纪的安土桃山时代,正是禅宗与茶道确立的时期。“怀石料理”最初称“茶怀石料理”,更是与禅宗和茶道的形成和发展密不可分。当时茶道的创始人千利休开创了具有禅意的茶道,以茶待客时会奉上简单的饮食——即“茶会料理”。他的传人立花实山将这样的料理命名为“茶怀石”。
此后,由于幕府将军、大名、上层武士等上流社会推崇茶道,以举办茶会为时尚,在茶会的互相酬酢中,越来越讲究食物的精美,随着茶会规模渐趋宏大,料理也成为了主角,并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程式和礼仪,这样,就发展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怀石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