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一门语言中,事物用名词指代,名词由代词指代。名词和代词是语义的载体,即“身体”(因此充当主语和宾语);
语义的“灵魂”则是动词。动作注入到名词和代词的驱壳里,语义才有了生命;
介词起到联系作用,在身体中好像“关节”;
形容词是“衣服”,有了他们,名词看起来就不那么干瘪了。
看到这里,我们对各要素的重要性有了基本了解。两大主体:分别是名词(代词)和动词。名词身边有一帮扈从,叫形容词。那么动词的扈从呢?
是副词。
副词的一大功能是修饰动词。比如“跑步”这个动作,通过副词可以显示跑的快还是慢。我们可以联想台灯。没有副词的台灯只有开关按钮,要么亮要么灭;有副词的台灯就像装了电阻开关,可以调节亮度。
此外,副词还承担了“首饰”功能。这时它是“衣服”(形容词)的装饰物。
具备了以上要素,就能造句了。如果再添加一些其他功能的词(连词),就能形成篇章,一门语言就诞生啦!
二、
要发明一门语言,其实有刚才所说的几个大要素就够了。如果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细部规定,那么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强迫症。
从这一角度看,三大语言强迫症病情由轻到重依次排列为:
汉语<英语<德语
三、
世间万物用语言来指代时,有名词本身即可。但德语非要分出阴阳中三个性别。
涉及到名词的复数,汉语最简单:没有复数。汉语表达复数是通过量词实现的,名词本身没有变化。
而德语呢,那它得单开一章(ein Kapitel für sich),因为德语名词的复数有9类变化。 (强迫症+9)
汉语是通过词序来体现成分关系的。
用出现的先后顺序体现主格和宾格。
基本位置变化→你打我。这时你和我的关系就变了,意思变化。
英语通过词序+宾格体现成分关系。
英语:I beat you. 位置固定。
这时宾格形式发生变化,则能突出关系发生了变化→ You beat me.
德语用格来体现成分关系,相应的,位置变得更为灵活。
德语:Ich schlage dich. /Dich schlage ich.
虽然位置变了,但有了格的变化,是不会搞错谁被谁打的。
看到这里,会让你产生德语很简单的错觉。那是因为我们现在是用代词及简单句说事儿。
由于德语极为强调格的意义,所以名词(代词)、冠词、物主代词、形容词的变化都是在格的范围内讨论的。在不同的格做出不同的变化。
因此,四个格就意味着变化总量要乘以四。
好了,现在结合格,来看看冠词及其他成分有多少种变化。
四、
冠词是戴在名词头上的帽子。冠词在汉语中的存在感很弱。在英语和德语中就不一样了。
汉语:她是一个学生/她是个学生/他是学生。
英语:She is a student.
德语:Sie ist eine Studentin.
这里可以看到,德语冠词的目的是体现名词的性、数、格。
考虑到单复数和格,定冠词、不定冠词一共有6×4+4=28种(强迫症+28)
五、
汉语这种大条语言,从来不知道变位是何物。
以上为一般现在时。
德语动词为了体现主语的不同,进行了几乎一对一的专属变化。
英语比德语多了一个现在进行时,所以,如果把动词machen进行切片,它最常用的时态有:一般现在时(及将来时)、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总计20种形式。(强迫症+20)
而中文呢,只有动词“干”,其他的任务交给代词就好了嘛。你干,我干,他干。时态呢,交给时间副词就可以了。
六、
形容词的目的,刚才已经做了介绍,即修饰名词。
鉴于形容词所修饰的名词会出现在1-4格位置,加之名词词性、单复数的原因,形容词(包括定冠词、零冠词时的形容词)整体变化种类>16.
以变化最多的零冠词为例:
这里我并没有把16类中看似相同的合并计算,因为大脑在记忆时的确是每个交叉点单独记忆的。
总之吧:在各成分、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德语的强迫症对学习者具有摧枯拉朽的打击作用。
以“双宾语及物动词的一般现在时”为例:
[冠词×2+形容词+名词×3] *第一格+[动词×5]+ [冠词×2+形容词+名词×3] *第三格+ [冠词×2+形容词+名词×3] *第四格
如需进一步了解小语种学习,或有任何相关疑问,欢迎大家【在线咨询】;会有专业老师为您解答,点击【新东方前途官网】,获取更多新鲜留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