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化
哈尔滨新东方小语种 | 2021-08-20 15:31
分享至
1.请使用微信扫码
2.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众所周知,俄罗斯被誉为战斗的民族。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经受并习惯着严寒与高冷。由游牧民族发展至今,以其缓慢而又稳健的步伐,成长并壮大着。俄罗斯民族不仅有着横跨欧亚大陆的幅员辽阔的疆域,而且有着一部起跌宕起伏、徘徊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历史和一个对俄罗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起着奠基作用的宗教。俄罗斯民族庞杂,宗教信仰各有特色,其中以东正教,伊斯兰教,佛教为主,又不乏一些小教派流域。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甚至是语言的差异,造就了俄罗斯这个特殊的国家。
俄国著名哲学家尼·别尔嘉耶夫夫曾说:俄罗斯“可能使人神魂颠倒,也可能使人大失所望。它最能激起对其热烈的爱,也最能激起对其强烈的恨。”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俄罗斯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因素,历史,政治以及其他综合条件的作用下造就了俄罗斯的心理意识。
从地域边疆来说,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可以说俄罗斯既属于欧洲,又属于亚洲。俄罗斯既不属于欧洲,也不属于亚洲。这样的地理位置既成就了俄罗斯文化的两面性,又体现了俄罗斯文化的特殊性。
气候的严寒使着俄罗斯的人民既奔放又忧郁,土地的肥沃与广袤,使着俄罗斯人民既慵懒又吃苦耐劳。有人说他们毫无纪律,嗜酒成性。那又何尝不是对灵魂的寄托与生活的向往,俄罗斯人民的舞蹈是热情奔放的,俄罗斯的语言是抑扬婉转的,俄罗斯的文化浩瀚如星海,俄罗斯的风俗又那么的独特而有魅力。
从文学方面来说。回顾俄罗斯文学的历史星空,19世纪的文学创作是最为耀眼的一颗。俄罗斯文学研究者们把从普希金到契诃夫的这一段时期称之为一个群星璀璨的“黄金时代”为什么称其为黄金时代, 受1812年反拿破仑战争胜利引发民族意识高涨和社会动荡的影响,19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变化较快,带有新旧交接的性质。此后涌现的赫尔岑、冈察洛夫、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萨尔蒂科夫-谢德林、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小说、诗歌、戏剧巨匠。当时属于或接近这个主要流派的,还有杜勃留罗波夫和皮萨列夫的评论著作,丘特切夫、柯里佐夫和尼基金的诗歌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都不乏俄罗斯的作家的出现。从布宁的《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到布罗茨基的《驻足荒漠》《美好纪元的结束》等。都见证了俄罗斯文学的繁荣。而俄罗斯的文学又与俄罗斯人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俄罗斯人总是表情庄严,肃穆,凝重多于微笑;心情忧郁,伤感,沉重多于轻松。忧郁的心灵与生活的碰撞摩擦出一部部伟大的巨作。或悲或喜,亦静亦动,都从各个作家的笔下流淌着俄罗斯的精神与魂魄。
从绘画艺术方面来看,俄罗斯的绘画有悠久的历史,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接受美术教育的人来说,俄罗斯绘画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俄罗斯绘画就是艺术典范,就是创作样板,就是高不可攀的文化顶峰。
十七世纪,俄罗斯绘画开始摆脱中世纪艺术的束缚,不再囿于宗教圣象题材,而致力于表现现实世界,力图如实地反映生活。十八世纪由于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肖像画备受重视,出现了忠实地描写人的个性特点的画家。十九世纪上半叶俄罗斯绘画艺术中现实主义逐渐取得主导地位,圣经神话题材逐步为世俗生活题材所代替。 由于解放运动的发展和文学运动的影响,表现人民觉醒、揭露农奴制腐败成了十九世纪上半世纪绘画的重要主题。
俄罗斯绘画艺术发展至今,由盛转衰,跟历史条件,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与俄罗斯文学相似的是,在悲痛的背景下总是能最大的激发出人的潜能,无论是反抗潜能还是才能潜能。
从音乐方面,俄罗斯的音乐文化最早可追溯到6~9世纪东斯拉夫部落生活时代。包括崇拜太阳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年历仪式歌曲”和崇拜氏族祖先的“家族仪式歌曲”。前者与农业劳动密切关连,属于一种劳动歌曲;后者与婚丧礼仪紧密相关,或为欢乐的歌舞,或为哀伤的哭腔。随着俄罗斯这个国家的历史进程的发展和变化,俄罗斯的音乐也随之改变,10世纪末基督教由拜占廷传入并成为国教,宗教音乐开始发展。16世纪,旗标歌调形成了俄罗斯民族独特的风格。17世纪,这种歌调及其记谱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18世纪 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俄国剧院里,音乐成为重要的艺术手段。18世纪末在俄国启蒙思潮的影响下,俄国作曲家学派形成。代表人物有:M.C.别列佐夫斯基、博包尔特尼扬斯基、B.A.帕什克维奇、福明、汉多什金等。他们的创作共性是对俄国民间生活题材的关注,采用俄罗斯民歌素材,音乐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19世纪初的俄国音乐显示出浪漫主义的倾向。歌剧题材偏好童话和民间传说,追求豪华的舞台效果,音乐充满多愁善感的情调。 19世纪30~40年代,格林卡、格林卡的创作标志了俄国音乐古典主义传统的确立。19世纪末,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俄国革命歌曲获得了广泛的传播。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俄罗斯音乐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成为多民族的苏联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相信,我的时代一定会到来,当然,仅管那会是我早已到了另一个世界的时候。”柴科夫斯基的预言已经变成事实。他的音乐丰富无比,把俄罗斯的艺术推向最辉煌璀璨的顶峰,也为人类艺术殿堂增添了永恒不朽的精品。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没有音乐是难以想像的,而没有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就更难以想像。
在音乐史上,俄罗斯音乐占据着不可割席的地位。
从政治上来说,俄罗斯政治一向采取铁腕政策,无论是历代沙皇,还是如今的总统,在政治面貌上都给人一种不可妥协的硬汉形象。
经济上,俄罗斯一直重重轻轻,这种重轻工业比例失调对俄罗斯来说似乎并不是一种缺陷,尽管重工业与轻工业比例失调,在某些方面造成了不便,但在俄罗斯的经济上看,也是无关紧要的。同时也能反映出俄罗斯这个战斗民族的特点。
俄罗斯的教育方式与中国也是大相径庭的,中国的填鸭式教育在俄罗斯看来是悲惨以及不幸的。相比之下,俄罗斯的教育更为宽松以及人性。充裕的时间,自由的选择,松泛的管教。对俄罗斯的民族性格的形成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有人说:“想要摧毁一个民族,先摧毁这个民族的文化”。然而俄罗斯是强硬不可侵犯,坚定不可摧毁的。他们的文化骨子里就流淌着刚硬,他们的文化就如同他们的性格,可敬不可侵。
战斗民族的称号风靡于近几年,但俄罗斯战斗民族的本性却是由来已久。就近现代来说,一战,二战都有俄罗斯积极的身影。俄罗斯的酒文化也是粗狂而狂野的。作为美国曾经的对手,苏联一向以强硬的钢铁国度的形象活跃在世界舞台。
普京的硬汉影响对俄罗斯战斗民族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普京不断开轰炸机,坦克,核潜艇,战斗机,养豹子,赤裸上身钓鱼。
当然,俄罗斯战斗民族的形象也是美国人为染黑俄国形象而通过媒体等恶意渲染的,只是如今,具有贬义的战斗民族一词,用在俄罗斯这个国家起了相反的作用,让人为之敬畏,为之热血沸腾。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图文、音视频等内容,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所有,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经授权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信息传递之目的,并不表示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如拟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