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凋零之美,何为物哀文化?
新东方欧亚教育综合 | 新东方欧亚教育综合 2021-10-08 10:29
分享至
1.请使用微信扫码
2.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本居宣长(もとおりのりながMotooriNorinaga)提出的文学理念,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这个概念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这个主题也在日本著作《源氏物语》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立即咨询>>
日本列岛四季分明、风土宜人,但资源匮乏、天灾频仍,使得日本人喜好“春观夜樱,夏望繁星,秋赏满月,冬会初雪”(《浪客剑心·追忆篇》),赞叹天地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也深深感到美好事物的转瞬即逝,个人的渺小,以及生命的无常。承认并欣赏生命的美丽和脆弱正是“物哀”观念的集中体现。
比如白雪会消融,满月会变残月,花开也会凋零,这些带着遗憾的美,就是物哀文化的精髓。
所以万物有灵的“物”,加上“不安全感”的哀,就变成了“物哀”,一种对你周遭的万事万物,都有着敏锐的包容心与体察力。
物哀不是天生的悲观,而是寻回了事物的脉络,看到万事万物的轮回,抓不住变化,也抓不住瞬间,不如就此放手,安心去欣赏。立即咨询>>
物哀文化也是一种生死观。
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日本著名的小说家川端康成认为“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也“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
在渡边淳一的笔下,这样的“死的艺术”也得到了体现。故事讲述了一对中年男女因婚外恋而双双殉情的故事。
在《雪国》的景物描写中,有许多片段皆与山相关,同时采用冬天作为时间背景,迎面而来的虚无雪景,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用以展现生命的颓败美感。立即咨询>>
而中国文人的哀情的背后,大多是对大环境,例如政治背景,战争背景等等的感叹。现在物哀这个词几乎是日本禅宗的标志,也是日本文学与器物的精神宗旨。但日本人的哀是个人的,轻薄一些,缺乏抗争与不满,而是一种对于人生无常,宿命必然的完全理解。物哀,并不颓废,它的实质是倡导人要爱惜万物有灵,善于感受,欣赏美,赞叹美,又惋惜美,往往于最绚烂之时看到零落之后的悲凉,因此有一种物哀。
更多资讯,请关注新东方小语种。立即咨询>>
编辑推荐:
日本特殊的饮食文化
日语热词学习
日本文学文化
关于日本的浮世绘你知道多少呢?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图文、音视频等内容,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所有,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经授权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信息传递之目的,并不表示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如拟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