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日式庭院的代名词,枯山水往往和日本人独特的「侘寂」美学联系在一起。
「侘寂」作为日本的重要审美观念,也是我们在学习日本文化时的一个重要概念,枯山水则是一个十分具象化的表现。
今天我们就通过枯山水来深入了解日本独特的“侘寂”美学。
One
枯山水
“枯山水”一词看起来有些自相矛盾,既有“水”怎么又“枯”呢?实际上枯山水也的确没有“水”。
枯山水(かれさんすい)一般是由细沙碎石铺地,再加上一些叠放有致的石组所构成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偶尔也包含苔藓、草坪或其他自然元素。
如前面所说,枯山水并没有水景,其中的“水”通常会用砂石来表现,而“山”则通常用石块来表现。有时也会在沙子的表面耙出纹路来表现水的流动。
枯山水字面上的意思为“干枯的景观”或“干枯的山与水”,在日语中又有假山水(仮山水 / かさんすい)、故山水(ふるさんすい)、干泉水(あらせんすい)、涸山水(かれさんすい) 、唐山水(からさんすい)等称呼,它们通常出现在室町时代、桃山时代以及江户时代的庭园中。
追溯枯山水的历史,就要提到日本最重要的两大宗教之一——佛教。
公元538年,日本逐渐开始吸纳佛教文化。那时日本派出了部分学生和工匠到中国学习艺术与文化。
十三世纪的时候,起源于中国的一支释教宗派——禅宗在日本传播开来,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放弃了以往的池泉庭园,开始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文化元素造枯山水庭园,园内一般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标。
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在修行者眼里它们的一切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常常是寥寥数笔即包括着极深的寓意。一沙一世界,这种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上与理想化的园林。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这种形式的园林发展到了极致——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常用要素均被一一去除。
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砾和被迫生长于湮没处的一块块苔地,这即是典型的、沿袭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
Two
侘寂
实际上中文翻译为“侘寂”是不准确的,在日语中,侘寂其实是两个词,「侘び」与「寂び」。
「侘び」源自于茶道。日本战国时期著名茶人千利休创造了“侘び茶”,把精神与茶追求的美融合在了一起,亦是所谓的麁相(そそう),日语原文意思是“上をそそうに、下を律仪に。”(外表粗糙,内在完美。)
「寂び」的发展就更为复杂。“寂”在古语中也可写作“锖”,意思是“旧化,生锈”。
字的原义固然是来自于中文,而到了日本,在俳句诗人松尾芭蕉与能乐推动下,逐渐衍生出美学的含义:
“从老旧的物体或人的外表下,显露出的一种充满岁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驳,或是褪色暗淡,都无法阻挡,甚至会加强的一种震撼的美。”
其实,“侘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中国宋代的道教,后来传入佛教禅宗。如今的“侘寂”更多的继承了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实际上这样一种美学意识,很难用言语去形容其究竟是什么,更多的是去体会。有时候人们会描述“侘寂”为“不完美的,无常的,不完整的”,用佛教的理念去阐述它。
在其美学理念指导下,所设计出来的建筑等特征包括不对称、粗糙或不规则、简单、经济、低调、亲密和展现自然的完整性。
Three
枯山水&侘寂
“枯山水”则正是侘寂美学的一种体现。这种“无池无水”的庭院景观产生的原因是京都的缺水地貌。
这一带有缺憾的特征仿佛与“侘寂”这个词所体现出的审美意识——残缺之美,恰巧是一致的。
于是,他们聪明地想到用砂石来代替“水”,辅以一些叠放有致的石组所构成的缩微式园林景观。
再说到“枯山水”地另一个特点:展现自然的完整性。
枯山水在设计理念上讲究回归自然,会因地制宜来设计景观,不会过多地破坏原有的地貌。
同时它也借鉴了我国苏州园林的风格,造景更多地是模仿自然,而非天马行空地去创造。
除开这些,枯山水与侘寂都与佛教有着分割不开的联系,二者都包含着禅意与人生哲学,可以说在理念上有许多互通之处。
因此透过枯山水,我们也能对“侘寂”这一美学有更深的了解。
侘寂这种复杂的美学意识仅仅通过讲述和图片很难理解,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枯山水来辅助了解,但更多地还是要去日本当地,通过与人的交往、赏景的意趣去深入感受这种独特的日本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