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不同语言之间的理解,万万不能只使用简单直接的字面翻译。大家在外语学习时,很容易产生这样的误区,认为我只要认识的单词足够多,那么就可以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母语意思,逐字逐句进行外语翻译。
个别特殊类型或表达的语句也许可以这样,但只要进入到大面积、成体系的文章,这种翻译逻辑往往会贻笑大方,甚至酿成表达事故。下面了,小亚老师为学生们详细介绍。
#1 语法结构的差异
因为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语法结构的差异,它们的语法规则、句子结构和词序可能差异很大。
例如,德语常采用主谓宾的结构,而某些语言(如汉语)可以更灵活,甚至一句话中没有谓语动词也能成立,例如,天气真好。这种没有动词的句子结构对德语来说是很特殊的表达,只有在上下文很明确的情况下人们才会说。
#2 考虑词义和语境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考虑词义和语境,许多词在不同语言中所传达的意义可能并不相同,甚至在文化背景和上下文中使用时含义会有变化。例如,在德语中是Gift是“毒药”的意思,而英文里则是“礼物”。
#3 存在习语和成语
而且各个不同的语言还存在习语和成语,它们的字面意义往往与实际意义不符,所以直接翻译会导致误解。比如,德语中的“Das ist nicht DEIN Bier!”我们直译过来,就变成了“这不是你的啤酒”,但实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这不关你的事”。
#4 存在文化差异
更为重要的是,不同语言背景中确实也存在文化差异,毕竟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背景的影响。某些概念、对象或情感可能在一个文化中容易理解,而在另一个文化中则不然。
例如,某些节日或习俗往往在一种语言中无法找到相对应的表达。例如,我们如果把“七夕节”直接译为“Qixi-Tag”,那么就必须配以解释和说明,不然没有一个德国人能够看懂到底什么是“Qixi-Tag”这个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的音节到底是什么意思。
#5 存在音韵和语调
当然,还存在一些音韵和语调上的原因。毕竟某些语言的表意可能依赖于音韵、语调或重音,这在翻译时容易丧失。例如,德语中存在非常多的所谓“小品词”,它们大多并不存在什么实际含义,但是加入句子中,会有语气还有语调上的调整。
如果一个人跟你说“Sag!”,就是“你说!”;而如果他的语气是“Sag mal!”,句子里多了个小品词mal,那么他的语气就可以转换为“你说嘛~”;甚至当他说到“Sag doch!”的话,我们也能知道,在这句话里,他加重了语气,就可以翻译为“你快说呀!”
#6 存在多义词和同义词
最后,不能忽略的还有多义词和同义词的存在,毕竟在许多语言中,单个词都可能有多个义项,而不同的同义词可能在具体语境中有不同的用法,直接翻译容易造成意义模糊。
例如,“冷”在中文里是描述天气情况的形容词,同时放在口语中,我们也会用“冷”来形容那些不好笑的笑话。在德语中,就不能直接翻译为“Der Witz ist zu kalt.”因为德国人压根儿就不这么说。我们只能按照德语的说法去解释,叫做“Der Witz is tzu flach.”
因此,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跨文化之间的交流,需要考虑语境、文化和各自的表达方式,以确保传达的意思准确有效。
如果学生们想要了解韩语的知识,可以定制意韩语专属精品课程,量身定制适合的学习方案,激发学习兴趣,学生们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语言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请随时联系新东方欧亚教育的专业老师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