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习德语中的定语形容词词尾变化规律时,我们会发现,在第三格(Dativ)和第二格(Genitiv)下,只要前面有任何形式的冠词,其后的定语形容词词尾就必为-en。然而,在零冠词(Null-Artikel)的情况下,即没有冠词而直接用定语形容词修饰名词时,就没有这种简单记忆的规律了。有些德语学习者注意到,零冠词情况下,在阳性和中性名词前,如果加词尾,为什么仍然像有冠词一样加-en呢?本文将详细解读德语中的“零冠词”现象,希望能为同学们的德语学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感兴趣的同学请继续阅读哦~如果觉得本文对自己的德语学习有帮助,请不要忘记点击收藏哦!快来看看吧!
一、零冠词阳中名词前定语形容词词尾一般加“-en”的起源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提到一位德国学者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这位学者是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的实验心理学先驱。
为了研究人类学习活动、遗忘和记忆之间的关系,他曾做过一个实验:将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分为三组,并给予每组同样多信息量的三篇不同文本。
第一组的文本中,音节信息呈无规则排列;第二组的文本是散文体;第三组的是一篇格律诗歌。
志愿者有同等长度的时间来背记各自的文本内容,并在之后将背记住的信息脱稿写下来,以比较不同文本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在间隔同等长度的时间后,志愿者被再度要求回忆并写下所背记的文本信息,以比较不同文本被学习者遗忘的速率。
实验结果显示,第三组的诗歌文本背记效果最好、记忆也最持久;而第一组的无序音节文本背记最困难、遗忘得最快。
艾宾浩斯由此得出结论,人的学习和记忆是建立在样式识别和规则联想的基础上的。
我们可以以历史上流传甚广、影响久长的文本为例,例如中国的唐诗、阿拉伯文明的《古兰经》或少数民族的口头文学(如《格萨尔王》):它们都具有押韵或诗歌形式的特点。
在各种文本形式中,诗歌体裁最便于记忆、维持得也最久,这也就导致了接下来的语法现象,即:des的失踪。
二、零冠词阳中名词前定语形容词词尾一般加“-en”的原因
让我们来看一句德语诗歌:die Sage des alten Landes(“古国的传说”)
在这句诗歌里,我们选取德语本源词Sage,alten和Landes。用意是因其从词源学上讲,均来自古日耳曼语,因此具有大多数德语词汇的典型特征,即先重后轻(重音在第一音节,后跟一个轻音音节)。
总结来说,这句诗歌具有德语语言史上源远流长的大多数日耳曼语语源诗歌重音位特征,因而在语言学研究上被视为具有代表性。
从词尾来看,这句诗歌包含一个第二格下、中性词Land前,具有定冠词的形容词词尾;它本身没有任何错误。
问题是,这个des破坏了诗歌的韵律,也就是以“轻重轻重”重复为特点的抑扬格(Jambus)韵脚。假若去掉这个des,本句将成为完美的抑扬格,即:
•die 轻
•Sage 重轻
•alten 重轻
•Landes 重轻
连起来读,轻重轻重轻重轻。诗歌的韵律感得以保持。
但是从实用性上呢?如果诗人拿掉这个des,读者是否还能辨认出,这个Landes位于第二格?
可以的,因为其后的-(e)s已经将其标记为Genitiv-s,如Peters Buch, Annas Auto一般。那么,就把这个多余且破坏韵脚的des去掉也不会影响理解了。
可以想象,就如同这一句诗歌一般,千百万句德语诗歌在历史长河的演变过程中,都遵循着同样的方式,为了保持韵脚而去掉了多余的des;这也导致出现了新的表达形式:die Sage alten Landes(“古国的传说”)
也就是阳中名词在零冠词情况下,在定语形容词词尾后加-en。
而这个形式由于诗歌体比起其他文本形式更容易被人们所记忆,就逐渐替代了在这种情况下,本应的定语形容词词尾变化规律,变得仿佛与有定冠词时的词尾相同了。
以上是对德语语法中,零冠词下,阳中名词定语形容词词尾一般加“-en”的原因的详解,希望能为同学们的德语语法记忆、德语学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此外,如果同学们有任何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欢迎随时联系新东方欧亚教育的专业老师进行咨询~我们期待与你共同探讨德语学习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