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自己的“儿童节”!“七五三”节的7、5、3到底代表什么?
哈尔滨新东方小语种综合 | 2024-11-22 13:09
分享至
1.请使用微信扫码
2.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提到有关孩子的节日,你会想到什么节日呢?
大家应该都会说“儿童节”!
这个答案当然没有错,不过现在都11月了,为什么小编会在这个时候提到“儿童节”呢?那是因为在日本,还有一个关于孩子的节日“七五三”节,就在11月15日。
“七五三节”是日本人分别在三岁、五岁和七岁时,一生中各仅有一次的节日,因此也算作是日本的儿童节之一。
到了这个节日,有三岁、五岁和七岁儿童的家庭,家长就会带孩子一起去参拜神社或寺庙,祈愿孩子今后平安健康地成长,这就是日本的传统活动“七五三”节。
节日的由来
关于七五三节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据说是为了庆祝并祈求孩子健康长大,分别在孩子3岁、5岁和7岁那一年的农历11月15日,前往神社进行参拜以祈求神明保佑。
在平安时代的皇宫中,当孩子成长到3岁、5岁和7岁时会举行不同的仪式,名为「髪置きの儀」、「袴着の儀」、「帯解の儀」,和中国的“束发、及笄之年”、“加冠、及冠之年”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这一传统到了江户时期也渐渐流传到武士之间,透过商人逐渐普及民间,到了明治时代被正式命名为“七五三节”,现在日本家家户户都会庆祝这个节日。
节日的习俗
1100年前的平安时代开始,高官贵族的家庭要给满3岁的孩子举行“蓄发”仪式,也就是孩子在3岁以后就不再剃头,男孩还有“袴仪”。
到了300多年前的江户时代,还确立了满五岁男孩的“袴仪”和满7岁女孩的“腰带仪”的固定习俗。
袴是江户时代武士在公众场合中穿着的服装,第一次身着袴装的仪式标志着男孩以男性身份正式被社会接纳;女孩第一次身穿与成年女性相同的和服,使用腰带的和服意味着小姑娘以女性身份成为社会中的一员。
到了明治时代,这三种仪式被统称为“七五三”,江户时代只有武士和富商家庭才有的“七五三”也渐渐普及到了民间。
在医疗不发达的时代,幼儿的死亡率非常高,因而有了“七岁之前是神明的孩子”之说。从3岁左右开始语言沟通到7岁左右换乳牙,这期间的孩子特别容易生病,所以“七五三”也就成了在神明前祈求孩子健康成长的仪式。
现在,七岁前的儿童健康已经无需担忧,而“七五三”的习俗却一直延续在人们的生活中,可以说“七五三”是家长表达感谢和祝福的形式。
“七五三”的参拜地点可以是居家附近的神社,也可以是远处的寺院、神宫,这些设施都是免费开放的。人们在以11月15日为中心的前后2周,即10月下旬至11月期间带着孩子参拜神社。以往参拜的孩子们都要穿上崭新的和服,而现在并不都沿袭旧俗,男孩穿西装,女孩穿裙装的情形也很普遍。
七三五节当天大家还会带上「初穂料(はつほりょう)」前往神社,「初穂料」原意是代替农作物作为祈祷费用向神社缴纳的钱,是当天参拜过后给予神社的「ご祈祷料」。一般来说人们会购买「のし袋」在里面放入新鈔,上段写上初穂料,下段则写上孩子的全名。
参拜结束后,父母通常都会给孩子们买「千歲飴(とせあめち)」(千岁糖)。
千岁糖呈棍状,装在一个画有仙鹤与乌龟的袋子里,这两种动物代表着长寿。千岁字面上的意思是一千年,用来表示非常长的时间。千岁糖和它的包装袋都体现了父母的无限期望,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有一个长久而富足的生活。
除此之外,在七五三节这种喜庆的场合,也会在仪式结束后「縁起食べ物もの(寓意美好的食物)」,例如:含头尾的鲷鱼(意为自始至终、恭喜之意)、虾子(长寿之意)、秋葵或纳豆(意为坚韧顽强)等,都象征着对孩子们的期许。
节日的着装
尽管现在许多人会选择更加简便的西装,但还是有人会选择购买或租赁和服,还可以提前预约照相馆进行摄影留念。有的照相馆可提供整套和服租赁,其中包括帮助顾客穿戴和服、梳整头发和化妆等。
正式服的服装,三岁女孩通常是穿有肩褶的和服(长高后放下肩褶部分,和服尺码可变大——译注),不系和服腰带,上面加一件背心式样的红色披风;三岁和五岁男孩一般穿绣有家徽的和服外罩和袴;七岁女孩穿系腰带的和服。
虽然七五三节是属于孩子的节日,但当天父母的穿著也十分讲究,基本上孩子若是西装,母亲也是选择西式服装出席,若选择和式则会一起穿着羽織(はおり)、和服出席。
服饰颜色也会以白、粉、浅褐色等淡色系,风格素雅能突显气质为佳,避免过于华丽或裸露肌肤,毕竟七五三节的主角是孩子,全家能统一风格并衬托孩子是最好的选择。
相信看完这篇文章,大家对于日本的“七五三节”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日本,家长们把孩子的成长看作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通过特殊的仪式来庆祝。七五三节就是这样一种仪式,它通过祈祷和祝福,寄寓了家长们对孩子们的深深的期望。
其实,传统节日往往承载着人们美好的期许,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关于孩子们的节日总是承载着父母对孩子的美好祝愿的。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图文、音视频等内容,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所有,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经授权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信息传递之目的,并不表示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如拟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