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语语法学习中,时态的理解往往成为突破交流瓶颈的关键 —— 当「食べました」与「食べる前に」出现在同一句话时,你是否曾困惑于它们如何共同构建时间逻辑?日语的时态体系暗藏双重密码:绝对时态通过动词词尾变化直接标注时间(如「書いた」表过去),而相对时态则依赖助词与上下文暗示动作先后(如「する前に」表 “在做之前”)。这两种时态如同经纬线,交织出日语独特的时间表达系统。接下来,我们将用两句话拆解其核心差异,让你瞬间掌握日语时间顺序的构造逻辑。
首先请大家看两句话。
①日本に行くとき、プレゼントを買いました。
②日本に行ったとき、プレゼントを買いました。
大家知道这两句话该怎么翻译吗?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这两句日语的分析方法。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日语都是主句在后,从句在前。也就是说,上面两句的主句是一样的,都是“プレゼントを買いました”,且两句都是发生在过去的过去时句子。
大家有思考过什么叫过去时吗?
过去时用最简单的话语来解释就是:发生在我们现在说话以前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判断是过去时还是将来时,是以现在说话时间为基准来判断的。
发生在说话的现在之前的就是过去时,发生在现在说话将来的就是将来时。那么我们把这种时态分析方法叫做“絶対テンス”(绝对时态)。
再次强调,绝对时态是以现在说话时间为参照点的。
我们把句子①和②分别画两个时间轴就是:
①
②
①和②的时间轴,目前来看是一样的。
主句的时态分析方法叫做“絶対テンス”,它的时间参照点是说话的现在。接下来是从句的时态分析方法。
从句的时态分析方法叫做“相対テンス”(相对时态),它的参照点不是说话的现在,而是主句的时间点,也就是“プレゼントを買いました”的这个时间点。
接下来是重点,既然从句的时态参照点是主句的时间点,且句子①的从句部分“日本に行く”是发生在相对于主句参照点“プレゼントを買いました”的未来的(因为是行く),
那么①的时间轴就是这样:
①时间是由过去向未来流动的,也就是由左向右流动的。即:先“プレゼントを買いました”,再“日本に行く”,先“买了礼物”再“去日本”。如果主语是从北京出发去日本的话,他有可能买了稻香村再去了日本。
接下来看②。句子②的从句部分是“日本に行った”,从句的时间参照点是主句的“プレゼントを買いました”,即:“日本に行った”要发生在“プレゼントを買いました”的过去(因为是行った),也就是说时间轴应该是这样:
②时间是由过去向未来流动的,也就是由左向右流动的。即:先“日本に行った”,再“プレゼントを買いました”,先“去了日本”再“买了礼物”。如果主语是从北京出发去日本的话,他有可能是先去日本,之后买了和果子。
总结一下就是,句子①的意思是:先买了礼物,后去了日本。句子②的意思是:先去了日本,后买了礼物。
懂得了日语的“絶対テンス”和“相対テンス”后,许多的所谓中高级语法的接续,例如:〜た途端,或者〜た上で(做好前项前提下做后项)等语法就会迎刃而解。
最后给大家出一道题,请大家把答案写在评论区,并写出理由。
时间轴①的“日本に行く”“去日本”可以发生在“现在”的右边,即未来吗?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